底片曝光特性 Exposure

  使用數位相機習慣拍攝RAW檔的攝影者,對於「向右曝光」這個名詞應該不陌生,它是針對數位感光元件和影像檔案特性而衍伸出來的一種拍攝方式,而在目 前底片拍攝較常使用的彩色負片上,也有類似增加曝光量來提升曝光結果顆粒細緻程度的手法,但其背後原理和數位影像不同。另外,在彩色正片和黑白底片的拍攝 上,也因為其特性的不同,而有對應的曝光傾向,一般說來,彩色正片的曝光特性和彩色負片相反,稍微減低一些曝光量可以讓畫面色彩更飽滿些,但要注意的是一 般彩色正片可以容許的曝光誤差程度較彩色負片來得低,因此曝光程度的拿捏要更小心。

  至於黑白底片的部分,一般拍攝完都是以負片的方式沖洗,但其實也有可以沖洗成黑白正片的程序,因此黑白底片的曝光傾向,應視其後續打算採取的沖洗程序 而加以調整,這和彩色底片在取得時就已確定為正片或負片的情形有點不同。雖說如此,但多數人拍攝黑白底片主要都是以一般的負片式沖洗方式處理,且透過黑白 負片的沖洗過程和原理,即可理解底片在成像上的諸多特性,因此接下來將以此為主簡單做個介紹。
  
BW
黑白正片


和實際場景亮暗部相 反的負像

  在前一個章節「底片」 中曾經提過,底片上的感光乳劑在經過曝光後,會產生化學變化,經過沖洗程序將其中的鹵化銀還原成黑色的金屬銀,底片的影像就初步完成了,此時底片上所呈現 的是深淺不一的灰階影像,這是感光乳劑因為光線多寡所造成化學反應差異所造成。在曝光時畫面中較亮的部分吸收到的光線較多,因此會有較多的銀粒子從鹵化銀 中還原回來,蓄積在底片上,看起來較為深沈;反之,畫面中較暗的部分光線照射量較低,還原出來的銀粒子較少,在底片上看起來灰階就較淺。前者較深沈的部分 稱之為「亮部」,後者灰階較淺的部分稱之為「暗部」,恰好和實際場景的情況相反,故為「負像」。

exposure

底片曝光後銀粒子蓄積層的變化


再一次的反轉 —「放像」

  把底片所取得的負像再經由一道「放像」程序,才可取得與實際場景亮暗部位相符的「正像」。放像時,會經由放大機的光穿透底片上的灰階,投射在相紙上,使其 感(曝)光,由於底片上的亮暗部深淺不一,導致光線穿透程度的不同,於相紙上再次形成曝光程度的差異,此時底片「亮部」上較厚的銀粒子蓄積層會擋住較多的 光線,讓相紙上的感光乳劑吸收到的光線照射量較少,從中還原出來的銀粒子也就較少,畫面的灰階較淺;而底片「暗部」則相反,其銀粒子蓄積層較薄,光線穿透 程度較高,相紙感光乳劑還原出來的銀粒子較多,畫面的灰階就深沈了。放像的程序將底片負相中的亮暗部再次反轉回來,在放像時還有機會針對最後相紙呈現的結 果加以處理,在影像處理還未進入數位的年代裏,暗房裏的放像手法就是必備的後製技巧。

exposureshine
透過放像程序,將光穿過底片投影在相紙上,還原實際場景亮暗部位相符的「正像」


負片對光線對比的巧妙控制

  負片的拍攝和沖洗程序迂迴曲折,看似較正片直接拍攝後經沖洗即可取得正像要來得麻煩,卻有其極其重要的價值,負片除了在相片複製上較正片方便外,利用 感光乳劑的化學特性,可以讓拍攝照片更有彈性。如同前述,底片在曝光後感光乳劑和光線起化學作用,形成亮暗部的差異,但這種差異在沖洗底片將銀鹽還原時, 並不是呈線性的關係,而是隨著沖洗時間的長短,以及藥水溫度等變數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變化。

  舉例來說,假設拍攝時亮部獲得的曝光量為暗部的5倍,則其底片上銀粒子的蓄積層厚度差異應該也是5倍,然而,若我們將原本的沖洗時間延長,讓藥水和感 光乳劑彼此接觸產生的化學變化持續下去,則在亮部和暗部之間所得到的效果,會有所不同。沖洗的時間愈長,在亮部的化學反應效果愈是遞減,而暗部則比亮部遞 減得要慢一些,換句話說,原本底片上應該是差異5倍的亮暗部銀粒子的蓄積層,在沖洗時間拉長後,彼此之間的厚度差距可能被拉近到只剩4倍或更少,相當於將實際場景的亮暗部光照強度對比縮小了。如果反過來操作,將沖洗時間縮短,則亮暗部之間的厚度差距會被延展,假設將其拉長到6倍或更多,如此則相當於將實際場景的亮暗部光照強度對比擴大。當然在沖洗底片時,時間的延長或縮短並不是真的隨興而為,沖洗時間過長或過短會導致底片厚度超標或不足,不利於放像時的操作, 但如果在拍攝時即針對實際場景的需求,調整曝光量,讓原本光線對比過強或不足的場景,給予曝光上適當的增減,再搭配沖洗時的時間控制,就能得出一張厚薄適 中且對比程度優雅的底片。這種底片沖洗的操作手法,是由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和佛萊‧安契爾(Fred Archer)發展出來的分區曝光理論(Zone System Theory)其中一小部分,如果能熟悉這個理論的內涵,對於拍攝底片時,面對不同對比程度的光線場景控制,會有更深一層的認知。

exposure
底片厚度與沖洗時間關係圖示


  本章開頭曾提到負片拍攝時,將測光所得的曝光建議值再往上加以改善底片顆粒細緻程度這種手法,其原理就和負片的成像及放像有關。
  底片上的亮部由於有較多的銀粒子還原,其顆粒呈現會較暗部來得細緻,因此,在拍攝負片時,若能適當地增加曝光量,使感光乳劑獲得更多的光線照射,在底片沖洗時,暗部將可還原出更多的銀粒子,改善其原本顆粒較粗糙的情形,而亮部的銀粒子還原增加程度並不會與暗部同步,而是稍微和緩些,只要控制得宜,過曝的情形不太容易發生,一般說來,視測光的方法及負片種類的差異,拍攝時將測光所得之建議曝光值,加1至2EV,都可能是容許的範圍。
  這種負片拍攝手法對於多數的情境應用上沒有太大問題,但若是必須符合精準還原的拍攝要求時,仍應在測光和曝光上仔細講究,以達成底片原本所設計之最佳效果。



回首頁 Back to Home  回攝影雜文目錄  回「攝影的起點」化學篇